杨国贵先生荣获「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」书法特等奖
杨国贵,笔名太行松柏,1952年5月出生,籍贯河南安阳林州市。
1960年至1969年,杨国贵完成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学业;1970年起,他进入地方国营大众煤矿工作,担任电工工种,在这一岗位上默默耕耘41年,践行着普通劳动者的责任与担当,直至2011年退休。
对书法的热爱,是杨国贵生活中另一重要主题。这份兴趣并非退休后才萌发,而是自幼便在他心中扎根 —— 从小便对书法抱有喜爱,只是受工作与生活节奏所限,未能系统深入学习。2011年退休后,时间更为充裕的他,因一次偶然机会报名参加及象书法培训班,完成一期系统学习后,便开启了自主临摹苦练的历程。此后,他常利用闲暇时间钻研书法技法,从碑帖临摹中感受笔墨韵味,在反复练习中打磨书写功底,书法逐渐成为他退休生活中充实精神、涵养心性的重要方式。
既有职场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岗位坚守,也有退休后对少时爱好的重拾与深耕,二者共同勾勒出杨国贵兼顾责任与热爱的人生图景。
获奖作品赏析:
杨国贵老师的书法作品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。这是一幅极具气韵、格调高古的行书之作,借苏轼千古名篇的深沉意境,通过书法的艺术语言予以再现。整体观之,墨色沉稳、章法疏密有致、笔力遒劲流畅,可谓字字有来历、笔笔见功夫,展现出杨国贵老师深厚的书法修养与文化底蕴。
首先从整体气息来看,作品以竖幅布局,自右至左,自上而下,传承了传统书法的书写方式。整幅作品气势恢宏,与苏轼原词“江东风流人物”“人生如梦”等壮阔慨叹的情感调性相契合。杨老师将情感贯注于笔墨之间,使观者不仅能读到诗词之意,更能感受到词中情绪在字里行间的流动。这种“书以载道、字中有魂”的笔意表达,正是书法艺术的高阶境界。
从用笔来看,杨老师的行书笔法灵动中带有沉着,用锋偏中锋居多,起笔果断,转折处干净利落,提按有度,使得整幅作品在力度与节奏上达成了高度统一。例如“浪淘尽”“千古风流人物”几字,写得开阔奔放,气势磅礴,极具视觉张力;而“人生如梦”“江月”几句则相对收敛,笔画舒展空灵,如梦如幻,恰到好处地与词意相应,表现出词人晚年慨叹历史、抚今追昔的沉思情绪。
再从章法来看,整幅书法字距行距处理得当,章法错落有致,既有行与行之间的呼应,也不失字与字之间的独立美感。特别是在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”一段,杨老师以顿挫节奏强烈的笔意描绘出赤壁的惊心动魄场景,使人仿佛身临其境,沉浸在词句描绘的波涛万顷之中。字形大小有致,结构严谨中不失潇洒,体现出一种“有法而不拘法”的自然态度,恰是成熟书家的笔墨风范。
作品最后落款“太行杨祚 二〇二六年”,配以朱印印章,更添典雅古意。用印不多,却精当得体,为整幅作品画龙点睛、增色添彩。
若从严格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设性建议,仍有一些可进一步雕琢之处。例如部分字的重心略显浮动,如“旧时”中“旧”字,字势略显瘦削,稍逊于前后字的沉稳厚重。此外,在少数连接笔画处可适当增强“藏锋”与“回锋”的表现,使得整幅行书在遒劲之余更加内敛含蓄,增加“骨中藏肉”的美感。
总体而言,杨国贵老师此幅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书法作品,既有传统书法之根基,又不乏个人风格的探索和表现,整体格调清正高远、情韵兼备。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,获奖实至名归。期待杨老师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继续深研经典、融合自我,创作出更多具思想高度和艺术深度的精品力作。
其他作品欣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