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建永先生荣获「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」诗词一等奖
余建永,别名余峥嵘,字瑾瑜,笔名云曦,号竹庵居士,汉族,祖籍陕西省汉中市勉县。
余建永的文学创作之路,始于早年系统的学习与名师的指引。1988年至1990年,他参与吉林省文学艺术中心组织的精短小说、诗歌、散文创作培训,期间深受吉林省文艺志主笔冯巨中老师的熏陶与教诲,不仅夯实了文学创作基础,更在交流与学习中深化了对生活与创作的认知。此后多年,他始终保持“笔耕不辍”的创作状态,累计创作原创诗歌1000余首,用笔墨记录生活点滴与内心感悟。
在文学成果上,余建永的作品既获出版认可,也屡获荣誉。2023年10月,他的第一本诗集《山河岁月》正式出版,其中部分诗歌如《岁寒赋》《磨刀石》《鹰颂》《问道》等,还入选《当代实力作家精选文库》,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;2025年底,他的第二本诗集《风尘烟雨》将陆续与读者见面,延续其诗歌创作脉络。在赛事荣誉方面,他的作品多次斩获重要奖项:《十月》曾先后获特等奖、一等奖、二等奖三个等级奖项,《汉江潮》获二等奖,《两个档次》《醉夕阳》《雨润桃红湿我心》均获特等奖,另有《站着看树的叶子》《香吻》等作品广受关注,2025年8月,他更凭借扎实的创作功底荣获“墨缘堂”艺术大赛诗词类一等奖与“墨韵杯”艺术大赛特等奖,这份荣誉既是对其文学造诣的高度认可,也是对他多年坚持创作的肯定。
在文学理念上,余建永始终践行“生活是写作之源泉”的信念——这亦是他的人生格言核心。他坚信“只要心中有爱,里面有挖不尽的宝藏,写不完的诗篇;只要心中有爱,孜孜以求,痴情不改”,并在作品中融入对生活的热爱、对自然的敬畏,既通过细腻笔触刻画人性、解读生活,也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。他期望以作品为桥梁,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,用故事传递温暖,为社会贡献一份属于文学的力量。
余建永的文学实践,始终围绕“从生活中汲取灵感,用文字回馈生活”展开。从早年的培训学习到数十年的持续创作,从诗集出版到作品获奖,他以诗歌为载体,既实现了个人精神世界的表达,也为读者带来了情感共鸣与精神滋养。这份对文学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忱,让他的创作之路既有厚度,也充满温度。
获奖作品赏析:
余建永老师的《十月》,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深情的佳作,从多个维度展现出独特魅力:
一、意象丰富,勾勒十月百态
以 “十月” 为线索,串联起 “硕果累累的佳节”“如火如荼的岁月”“心心相印的和谐” 等多重意象 。从丰收的喜悦,到游子归乡的温情;从北雁南飞的苍凉,到枫叶似火的热烈,把十月的自然景致、人文情感、精神品格,用细腻笔触一一铺陈,让十月不再是单纯的时间符号,而是一幅饱含生活温度与生命思考的立体长卷,每一段都能唤起读者对十月的独特记忆与共鸣。
二、情感真挚,传递多元共鸣
诗中既有对丰收的庆贺 ——“落尽锦绣芳华,秋颜层叠” ,把秋日的绚烂与厚重写得生动;也有对游子归乡的共情 ——“把天南地北的游子 / 塞进快捷的列车 / 通往久目盼团圆的家舍” ,细腻捕捉到十月里中国人对团圆的期盼;还有对生命、对责任的思索 ——“任重道远,肩命如铁” ,让情感从生活烟火,升华为精神层面的坚守,真挚又多元,极易戳中读者内心。
三、语言灵动,兼具韵律与哲思
文字灵动鲜活,“展开欢快的手臂把挚爱迎接” ,赋予十月拟人化的热情;“没有凝聚泪水的润泽和饱含浓情的热血,哪会有象征火红事业的枫叶?” 用反问深化哲思,把自然现象与人生奋斗关联,让诗歌不止于写景抒情,更有对生命价值的探寻 。同时,段落间节奏明快,读起来朗朗上口,韵律感与思想性交融,尽显诗歌的艺术魅力。
四、扎根生活,书写时代温度
作品扎根现实生活,“书于新铺镇移民新居” 的落款,让诗歌有了具体的生活坐标。写十月,不只是写自然之秋,更写移民新居里的人间烟火、写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担当,把个人创作与时代语境、生活场景相联结,让诗歌有了 “接地气” 的温暖,也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,展现出生活的厚度与时代的温度。
余建永老师用《十月》,以诗为媒,把十月的美、生活的情、精神的光,编织成动人的文字乐章,既有诗意的浪漫,又有生活的真实,更有对生命的热忱思索,读来如漫步十月的大地,处处皆景、处处动情,是一首饱含生命力与感染力的好作品,让人忍不住沉浸在这独特的 “十月诗境” 里,感受生活与诗歌交融的美好 。
其他作品欣赏: